羽田禾園: 【美的引人入勝?】見微知萌 Telling Details

【美的引人入勝?】見微知萌 Telling Details




這個展以見微知萌為主要命題,強調觀察細節的重要性。

《韓非子說林上》:「聖人見微以知萌,見端以知末,故見象箸而怖,知天下不足也。」

參展的超寫實主義藝術家包括

紐約藝術家:夏陽、姚慶章、韓湘寧、陳昭宏、司徒強、卓有瑞
台灣藝術家:黃銘昌、葉子奇、顧何忠、郭淳、李足新、周珠旺、黃嘉寧

2014年的兒童節,我和幾位同學一起到北美館參觀徐冰回顧、見微知萌等此一檔期的展覽,開心,真的開心,因為相伴所產生的趣事之多,再加上令我收穫最多的討論過程,因為同學所拋出來的疑問,我幫忙解答了,過程中我需要思考,需要假設與引導,我喜歡,哲學思辯的過程。

為了更生動的描述,我需要動腦,把一切亂七八糟知識重組起來,我自己也因此強化。而這個過程也令我有感而發,運用這個平台,在此討論我所知道的事,正是本文的目的。

以上結束

針對超寫實主義(照相寫實主義)的疑問,為了與相機抗衡,對前衛藝術的反動,致力於描寫近似於"真實影像"的藝術形式,我並沒有深入的研究過相關的理論,所以我只單純的談

為什麼我不會只選擇完全的寫實?
(然而到了2015年...我的想法又不太一樣了...)

從誰來談,如何而談,我想引用最近從書上看到的問題,設法用合理的角度來解釋

為什麼美的引人入勝?


 《李足新》LEE Chuhsin

他的作品可以說是這次展覽中令我感觸最多的,不單只是畫面上,更多的是它所引發的反思,透過作品我嘗試閱讀作者,進而反思自我。
關於他的個人事蹟在這裡就不多收錄了,畢竟我的主題不在討論這樣的思考為何而生,單純的,因為李足新老師所選擇的[方式],間接引導而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內心,感動從此開始。

接下來先用幾幅這次展出的作品來說明我的觀點,也許不是所有人,至少我這麼認為。


 《自相矛盾的詩意情節》The Contrariety of  Poetic Context

畫中產生了兩種矛盾之處
第一是"出發"與"歸來"
第二是"目的"上出現了矛盾,為何而去?

我自己的解讀方式,根據作者下的標題來著手。"自相"自己的邏輯受到阻礙,第一人稱的我,對秤性的構圖彷彿永遠循環在自我的思緒之中,無法作出決定,"矛盾"發生。邏輯學上的矛盾,矛盾必然不一致,兩個相對的命題不可能同時為真,然而不一致不必然矛盾,也許並存。而在口語中的矛盾強調雙方的鬥爭性,想法行動之間的不一致。

直覺上的第一種假設,"出發"與"歸來"的概念同時出現在畫面中,畫面中左方的皮鞋整潔乾淨,彷彿做好萬全的準備,扣上鞋帶蓄勢待發,相對的右方的皮鞋顯的歷經滄桑,泥垢風沙,鞋帶也脫落了,但是卻不是損毀,而是好好的被"人"給解開了,誰?是誰解開的?不會是別人,鞋子的主人到家了,被脫下的皮鞋被安置在玄關,注意看可以發現兩隻鞋的高度,緊實度並不相同,一隻被穿著準備出發,一隻到家了。

第二種假設回到了鞋子的主人,鞋子的款式相同,左腳右腳,一人持有的可能最大。對這個人來說,他遠征回來了以後,穿上了新鞋再次出發,為什麼?獨木橋兩端象徵了一條沒有分支的始點與終點,為什麼這麼堅持?開始對自己的行為產生矛盾,為什麼我要去,我想去嗎,我在追尋什麼,就只是背後的這一大片廣闊的詩意山嶺嗎。 

平行世界中的自己不斷對峙,為什麼?不斷的詢問自己,這樣的情節在畫中上演。


 《船歌 ||Barcarolle ||

船歌象徵什麼,象徵精神,象徵船員們的信念。

船員在孤獨的汪洋之上,沒有家人,不曾真正感受到溫暖,被保護,唯一的心靈寄託,是那首船歌。

船員們唱著船歌,面對新事物的喜悅,船員們唱著船歌,面對大自然無情的事實,人類的渺小。帆布的狀態不是完整的包裹船身,而是在急忙之下隨意綑綁,布上殘留了歷險的痕跡,焦痕灰塵,船員們去哪了,形似棺材的船身也許象徵死亡,船上還留下什麼重要的東西嗎,要給誰,象徵永遠傳達不到的事物。

雖然船員們都消失了,留下了這艘空船,但那首代表精神的船歌在船上被詠唱的事實不會被抹去,永遠回蕩在船的記憶之中。

船歌


 《獨居》Live Alone

作者有許多的《獨居》系列作品,畫面暗喻的手法相近,都是以一種擬物的手法,用老年人的外顯形象與坐落在家中的盆景植物互相比擬。
  
獨居老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,有人真正了解嗎,還是他們其實不曾生活過。

 就行為心理學的說法,畫中的老人,緊張,害怕,是因為別人,還是自己。緊扣的手指,靠攏的腳版,無助,孤獨的人生。
  
老人們活了大半輩子了,歷經了一切,自己還需要什麼,沒有了家人,還有什麼重要,有如與社會脫節隔離一般的單調生活,何異於屋裡那盆日日夜夜看著我們的植物呢,沒有互動,沒有任何交集,雖"生"在我們的身旁,卻不曾"活"在我們的生命中。


  《老兵傳說》Veterans Legend


當年沙場上的勇士,青春時的奮鬥,為著信念而戰。我無所畏懼,我並不害怕死亡,堅定的眼神直視前方,面對未知我們勇敢挑戰,親手寫下屬於自己的傳說。



時光向前邁步,時代正在改變,述說著當年的故事,彷彿回到過去,我們一起橫渡那片海峽,我們一起光榮的為國而戰。雖然時局不同了,不再年輕,不再熱血的追求,一切過去的光景轉變為記憶永遠封存,我燃燒生命的證明,代表我的年代。



記憶組成完整的我,我的一生,傳奇。



 《洩密》Disclosure


我的秘密,我藏起來害怕被人知道的東西,在皮箱裡放在小房間中,不希望會有那麼一天,誰,把他給偷走了。



三個皮箱雖然樣式不同,但顯然都遭到了無情的對待,不會是它們的主人,而是一個完全不了解它們的人,縫線脫落,隨意擺置,連鎖頭都掉了。他就是兇手,一個與我對立的存在,在我不注意的時候,溜了進來。他也在害怕,他害怕被發現,與我對峙的當下啞口無言,因為自己並沒有實力。



情緒緊繃的竊盜過程,他會不會回來,緊張的雙手顫抖,在那堆箱子中,設法找到對我有利的訊息。作案的時間非常緊促,我根本無心注意箱子的凌亂,它掉了下來,我只是轉身離去,把其他的一切,留在那裡。



不見了,箱子裡的東西不見了,我打開門,光線穿過門縫照映在皮箱上,眼前的景象真是慘不忍賭,可能是我的前程,我努力累積下來的血淚汗水,在我眼前,它們也許已經付諸流水。



"洩密",這是一個第一人稱的說辭,我的秘密被第二人給洩漏了,這幅景象不會是犯案逃跑的當下,而是事發之後的現場,我錯過了這一切。



洩密了






畫作詮釋結束了,也許有人會說,為什麼要把一幅畫所有的可能都給侷限了,為什麼要把一位畫家純粹的創作給具像化,給單純化。面對這樣的問題,我也許會說還在學習階段的我們,其實還沒有完全拋棄所有"可能"的資格,唯有這樣的過程才能使我慢慢充實,累積足夠的內涵,在未來的我,也許不再需要探討這些,不是沒有思考,而是有更多的事物思想是無須言語的內心體驗。



我還會說,一定要把它給寫出來,對我來說是只屬於我自己的享受,對自己的自我實現,與你們毫無關聯,完全不會影響到你們,因為我永遠不可能用文字完全形容所有人的感受。很可惜,人的''感覺''是無法分享的,那是只有電波訊息流過大腦的親身體驗,才能真正表達的,正因為,我這次的主題


美的引人入勝!

  
 《觀看的方式》Ways of Seeing

書中提到


影像顯然比它所再現的事物更能禁得起時間的摧磨



這句話中所說的影像定義在前一句話說明了



 人們之所以製造影像,最初是為了像變魔術一般讓已經消失的某樣事物重新顯現



它所指的就是我們手邊的照片、繪畫,也包括那些能夠紀錄下當時景象的其他方法。這些方式創造出的影像,我們拿照片來說明,我們拍照也是為了紀錄,為了不讓自己忘記過去與別人的相處,那些自己所經歷過的時光,不想因為時間的推演,就漸漸淡忘,所以我們拍照。但是為什麼照片能夠讓你回憶、感動呢?


原因是對你而言照片不只是因為顯影而生成的色塊而已,它轉變成一個介質,對你而言,在義意上使你穿越時空,回到過去。而它所再現的事物,說的是那些色塊組成的圖像,在沒有這段記憶的人眼裡只是如此而已,但如果主角改變,是你的全家福,爸爸和媽媽一起出遊的照片,照片所再現的就再不只是影像,而是一段記憶中的片刻溫暖。你看到這張照片,你不會只認出裡面的人是誰,海馬迴接收到這些訊息,得到了"我曾經見過"的訊號,開始翻閱新皮層的記憶,設法找出相符的記憶片段,這樣的過程讓你回憶起這個時間點發生過的事,就在這個時候你所受到的刺激已經不在局限於影像對於視覺,而是更多的感官體驗,聞到山上的氣味,聽到了鳥鳴蟬喧,過程發生的趣事,自己就像回到旅遊時的時空,感受到所有當時的感覺,逐漸完成了這一段記憶的原貌。就因為引發這樣深刻的回憶,昇華了影像的價值,不是復原的物體本身,而是它引發的內心回響。


這說明了,純粹的紀錄為什麼能夠感動到人,為什麼會出現那些制式的創作取材,都是因為作者創造出了共同的記憶,在每個人的腦海中產生了各種不一樣可能,完成了這件作品。用這樣的想法來解釋那些我們認為老套的作品劇情就有頭緒了,我們只是在無意識之中被灌輸了,如何畫出令人感動的畫,其實就只是因為如此,回憶因你而開啟,賦予了大量的刺激,大量的情感。



為什麼李足新老師的作品讓我映像深刻,讓我想要為他寫一篇心得,就是因為在我眼裡,這次的見微知萌展就屬他的作品最能夠脫穎而出,在我的記憶中帶來醒思,進而在大部分的人眼裡超越純粹的紀錄形式。你會發現他的作品寓意性很高,帶有點推理性,看了他畫的東西之後,記憶裡對於畫面的營造產生了一些共鳴,我可以加入我的認知去解讀,我看到的就不是單張影像了,變成了更生動的影片成像在我的腦中。他選擇超現實的表現方式不是匠氣的表現油畫的特性,對於型體的掌控而已,而是附屬在作品中的必要元素,因為有寫實的基礎,那些更多更多的訊息可以被呈現在畫面中,也較接近於記憶中影像的原貌,真實性,深刻的存在感。




資訊來自網路與展覽現場攝影
http://www.aerc.nhcue.edu.tw/5-0/artist/lee/index.htm